图片
8.9
孟子曰:“言人之不善,当如后患何?”
孟子说:“宣扬别人的不好,该怎么对付后患呢?”
儒家学问是“活的学问”,重“行”更重“慎”。孟子这句话,是给“好议论者”敲警钟。“言人之不善”看似容易,张口就来,但后患如影随形。儒家讲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你议论他人过失时,何曾想过自己是否无过?《论语》说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,成人之恶的第一步,就是到处宣扬他人之不善。
后患不在外,而在己心之亏、人伦之失。你说人不善,若对方能改,还算侥幸;若对方怀恨,或旁人见你专好批评,疏远于你,这就是“患”。真正的君子,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,把看他人不善的功夫,转成修自己的功夫,哪有功夫去招后患?
此句核心是“守己”。天下事,先管好自己的口,才能管好自己的行。言不乱发,行不妄动,这才是孟子怕人有后患的真意——不是怕别人报复,是怕自己偏离正道,失了君子本分。
孟子此语并非禁止批评,而是强调议论他人过失需审慎,需考虑后果。儒家主张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,先修己而后议人,若轻议他人不善,轻则伤人际之和,重则招怨致祸。
孔子曰“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”(《为政》),“尤”即过失、祸患,与孟子“后患”同义,均强调言语不慎的危害。又“子贡问友,子曰:'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,毋自辱焉’”(《颜渊》),若强行议论他人不善而不被接受,反招羞辱,正是“后患”之显例。
《中庸》言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”,修身为本,若舍己之修而专议人非,违背“反求诸己”的原则。《中庸》又强调“言顾行,行顾言”,言语需与行为相合,轻议人非者若自身行之有亏,更添祸患。
《易经·乾卦》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”,“惕”即对祸患的警惕。议论他人不善易引发矛盾,正如《易经·系辞》“言行,君子之枢机,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”,言语乃荣辱关键,不可不慎。
祸从口出,可不慎乎!
讲《孟子》的书籍,推荐这一本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